云易虹
新闻详情

十堰建设“两站两员” 擎领“大交管”社会共治

浏览数:501 

 竹溪县新洲镇紫金洞村交通安全劝导站,是十堰市建起的第一个标准站,辐射周边9个村,各类机动车4700余台,10条乡村道路,全长65公里,临崖、临水、临库路段57.5公里,通向国家4A级楠木寨旅游景区,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。2009年,竹溪在新洲率先试点建立农村交通安全劝导机制,此后8年间该镇未发生一起亡人交通事故,“新洲模式”成为十堰市深化“两站两员”建设、擎领“大交管”社会共治的示范标杆。

  人财保障 典型示范引领大效应

  作为十堰市农村“大交管”和“两站两员”建设先进试点单位的竹溪县,“安全不能欠帐”理念牢固根植,每年从有限的财政中列出50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。

  截止2017年1月,按照“十有”(有用房、电脑网络、反光背心、雨衣、手电筒、喊话器、停车指示牌、随身工作包、照相机、检查记录簿)、“十统一”(统一违法劝导录入、考核奖惩规章制度、劝导站标牌、电动管控横杆、LED电子显示屏、安全宣传展板、安全公示栏、视频缉查布控、太阳能警示灯、交通劝导微信群平台),全县建成49个标准交通安全劝导站,每个站配3名劝导员,每个村配2名交通协管员,奖惩考核与违法劝导和事故防范紧密联系,季度绩效考核1800元及日常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全额保障。

  今年春节期间,全县302个行政村1219名安全员劝导员、1745名网格员全员上阵,履行“看、查、劝、宣、纠、报、封”七大职能,劝导酒后驾驶、客车超员、货车载客、无牌无证等交通违法,共排除事故隐患120余处,劝导车辆5000余台、交通违法300余起,全县773条2457公里乡村道路春运期间未发生一起死亡事故。全县乡村道路交通事故由2013年的210起降至2016年56起。

  2016年7月,十堰市在竹溪召开“全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现场推进会”,“两站两员”建设典型示范效应在全市加力延展。

  政府主导 抢抓机遇推进大建设

  为借鉴竹溪“两站两员”成功经验,十堰市按照曾欣副省长“农村交管学重庆、城市交管学上海,少强调客观困难,多想想推进办法”指示精神,紧紧抓住各级党委政府空前重视的契机,在构建交通安全社会共治上主动作为,借助2013年业已建成的“大交管”格局,市政府一年三次会议、三份文件,研究制定了以“两站两员”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道路“大交管”经费保障、考核评价等五个工作机制,4次实地督导并下发《督察通报》,列出问题清单,整改销号,强力推动。目前,全市建立县级“交管委”10个,乡镇“交管办”106个,劝导站201个,发展派出所兼职交警235名,物建劝导员3698名、网格员9000名,全市参与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总人数达到17000余人,全市乡村道路“无空白、无遗漏”盯防,管控能力全面提升。

  为规范“两站两员”“建、管、用”一体,在建设中我们坚持“四同”科技引领:即“互联网”同接、“缉查布控”同建、“电子台账”同管、“劝导违法”同奖。

  2017年春节前夕,十堰市“两办”紧急启动“两站两员”,共检查各类车辆12万余台次,纠正交通违法3500余起,发现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27起,确保了农村道路无一起死亡交通事故发生。整个春运及全国“两会”,在四场大雪恶劣天气应对考验之下,全市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。

  考核奖惩 与时俱进完善大机制

  为确保“两站两员”建设运用落实落地,十堰市政府制定了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考核办法》,设立了道路交通安全专项资金,统一了检查考核标准,细化固化了奖惩方法,正式将以“两站两员”建设为龙头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纳入政府层面,实现了将部门工作上升为党委政府意志的突破性进展。2013年以来,四年八份文件、四个会议、四个台阶,一步步确立起“属地管理、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、分级负责、条块结合、齐抓共管”的工作原则,一步步明确了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责任,交通安全得到空前重视,齐抓共管得到空前体现。

  事实证明,这是一次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成功尝试:在全市车辆、驾驶人、道路飞速增长及警力老化、数量减少的情况下,“大交管”机制及“两站两员”建设带来道路交通管理质的飞跃,交通事故实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,与2012年相比,农村道路四年来共减少交通事故死亡191人,真正实现了“少发事故少死人,就是最大的德政、最大的民生、最大的为人民服务”。

  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。十堰将充分运用“两站两员”建设成果,推进市政府“生命防护工程”投入15亿元“四年计划、一年完成”的会议精神落实落地,为农村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服务,在打造山区资源路、产业路、旅游路和致富路的进程中贡献应有的力量!